STM32自学之SPI的DMA操作(寄存器级)
一、实验目标
学会配置STM32的SPI寄存器和DMA寄存器,实现STM32的SPI1与SPI2通信功能,每次发送一字节数据,并可多次发送,如果接收的数据正确,则点亮LED灯。之后看可以利用DMA来实现什么功能~~~
二、实验目的
加入DMA的SPI通信相对于普通SPI通信有什么好处?ST给SPI加了DMA功能出于什么目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一直边学习边想。以下是我的看法:
减少CPU负荷?我想这应该是DMA最主要的功能,可是对于SPI通信来说,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发送的指令->目标器件的应答来决定下一个指令,所以此时CPU还是需要一直等待每次通信的结束。而且像SD卡的操作,是一个顺序流的指令操作过程,用中断也不容易控制。那到底加入了DMA有什么好处?仔细查看了STM32F10xxx的用户手册,发现这么一行字“连续和非连续传输:当在主模式下发送数据时,如果软件足够快,能够在检测到每次TXE的上升沿(或TXE中断),并立即在正在进行的传输结束之前写入SPI_DR寄存器,则能够实现连续的通信;此时,在每个数据项的传输之间的SPI时钟保持连续,同时BSY位不会被清除。如果软件不够快,则会导致不连续的通信;这时,在每个数据传输之间会被清除”以及
也就是说如果连续传输而不使用DMA的话,需要CPU不停检测TXE并很快地置入SPI->DR的值,对于复杂程序的话这是很难达到的,而如果使用DMA,就可以轻易实现连续传输,CPU只需等待其完成就好。我想到的一个应用就是在写SD卡的时候,每次写一个块512字节,就可以用到,能提高SD卡的写入数据速率。
其次还可以降低功耗,记得数字集成电路老师说过一句话“软件上降低数字电路功耗的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电平转换。”那么连续通信的时候,像SPI的BSY电平转换会大大减少!
最后一点,虽然效果不大,就是如果不是用DMA,那么CPU的工作就是搬运工,把SPI->DR的内容搬到内存存储起来,而如果使用DMA,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我想,为什么实现同一个功能,有的执行起来很流畅,有的却很卡,应该和这些小细节的减载有关吧。
这次先把SPI基本通信写出来,然后再写SPI的连续通信,并看能不能用到SD卡读写上。
三、SPI&DMA分析
1、这里先说明一下SPI的全双工通信(高手略过哈)
SPI全双工通信的特点:一边发送一边接收,硬件上只有一个SPI->DR寄存器和两个缓冲器(发送缓冲器和接收缓冲器),主模式(从模式类似):SPI->DR会先读发送缓冲器,并通过MOSI管脚(Master output Slave Input)一位一位地发送出去,在发送的过程中,SPI->DR的数据会左移(如果是高位先发送),并且会从MISO(Master input Slave output)读入数据填补SPI->DR左移后的空缺。传完8比特后,SPI->DR再把数据并行写入接收缓冲寄存器。所以,SPI1与SPI2的通信过程如下:
配置SPI寄存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nss的配置:如果是单主单从,使用nss软件管理,除了用MSTR配置主从设备,还要设置SSM和SSI,只有在SSM位为1时,SSI位才有意义。
(2)主从设备的数据帧格式,时钟沿读写模式要一致;
(3)SPI的寄存器也需要开启DMA使能;
(4)SPI虽然可以发送16bit数据,可是只支持8bitDMA!
2、再说一下DMA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作用是独立于CPU,直接建立内存与外设的通信通道。
SPI的DMA操作,就是在SPI->TXE为1时,会向对应的DMA通道发出请求,DMA通道会发出应答信号,SPI收到应答信号后撤销请求信号,DMA撤销应答信号,并把内存值置入发送缓冲,SPI传送开始。接收过程与上面类似。
DMA配置的部分说明:
(1) 需要使能RCC寄存器的SPI和DMA时钟,至于辅助时钟,查过网上的讨论,有人说一些外设如果没有开启辅助时钟会不能用,但SPI不需要;
(2) DMA的存储器地址(memorybaseaddr):即变量地址。我们在程序中定义的每个变量,都有对应的内存地址,你想把SPI的接收发送数据存在哪个变量,就将对应变量的地址赋给DMA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如u8 SPI1_TX_Buff的地址是(u32)&SPI1_TX_Buff;u8 SPI1_TX_Buff[512]的地址是(u32)SPI1_TX_Buff。
(3) DMA循环模式:有些资料会译为DMA的循环缓存模式,我觉得不太准确,这里循环的意思是指DMA的传输数量计数器会重置初值,由于DMA每传一个数据,传输数量计数器减一,只有在传输数量计数器的值不为零时,才会响应请求。在循环模式下,当传输计数器的值减为0后,会重新装载;而内存(缓存)地址则不管循环非循环模式,都会在每次传输完成后重置为基地址。所以,如果我们把DMA设置会正常模式,那么在下次传输前,只需对DMA的传输数量计数器重新写入就行。
循环模式一般用于数据更新,比如ADC采用需要不停更新数据。
(4) DMA的外设地址:正点原子的串口DMA实验中,在写外设地址时,都会用一个变量缓存再写入,否则程序就运行不正确,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而ST库函数的example中对于外设地址也都是重新define的,所以外设地址最好还是采用#define SPI1_DR_Addr ( (u32)0x4001300C )定义的好。
至于外设地址,可以先从STM32的用户手册“2.3存储器映像”得到起始地址+对应外设所在目录的“寄存器地址映像”标识的偏移地址。例如:从“2.3存储器映像”得到SPI1起始地址0x40013000,从SPI所在目录的“寄存器地址映像”得到SPI->DR的偏移量为0x0C,那么SPI1_DR_Addr就是0x4001300C;
(5) DMA通道开启顺序:按照下图的数字序号依次开启,才能确保数据正确发送。比如①的SPI2_TX_Buff对应的是DMA通道5.
(6) 正常模式的第二次发送:DMA发送的时候只需使能DMA就可以开始传送,但是第二次传送之前,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 关闭DMA通道;
2、 清除DMA传输完成标志以及重置CNDTR传输数量计数器;
3、 开启DMA通道,等待传输完成。
四、实验结果
利用SPI1和SPI2进行两次数据传输,并比较SPI1_RX与SPI2_TX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
(4)SPI虽然可以发送16bit数据,可是只支持8bitDMA!
-----------------------------------------------------------
这不应该只限8位DMA吧 官方有说明吗 为什么我用16位成功了?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