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P430的便携式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

2019-08-05 16:02发布

随着近年来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艺的进步,医用电子领域中,常用的一些医疗监护设备有向着便携式、微型化及家庭化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小型化、简便易用的监护仪器在社区医疗、家庭护理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MOD}。这其中,基于微功耗架构设计的新型微控制器和一些低功耗优势明显的新型器件为这种趋势提供了新的助力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设计
  为满足社区、家庭医疗监护的需要,便携式医疗监护系统往往需要在现场采集并存储一些人体生理信号的相关数据,如心电信号、血氧饱和度、心率及体温等,以达到监控人体重要生理参数的目的,并能够对这些生理参数的信号进行相应的识别和处理(如关键指标不正常时自动报警),能够提供简便的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可以传输给PC机进行后续的处理。便携式医疗监护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8条回答
i1mcu
2019-08-06 10:01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避免可能的“丢帧”问题,即要注意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之间的时序配合。解决方法是:在F149的数据RAM内开辟两块缓冲区,缓冲区大小与FLASH存储器的一个存储页面的大小相同。利用两块缓冲区切换,并结合FLASH存储器的页面批量数据写入功能,使得采样数据能及时存储。
  ·数据采集过程中保证稳定的时钟源。应注意在F149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时,保证相应的时钟信号可用,否则会引起采样时间间隔上的严重误差甚至错误,而这种错误往往还不易察觉。
  由于人体的一些生理信号均为低频信号,且人体的很多生理参数都是缓慢变化的,很多情况下无需以很高的频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变化较缓慢的生理参数如体温可以1分钟采集和记录一次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在软件上采用可伸缩尺度的存储方法也能大大节省数据存储空间,即始终以恒定的采样率进行生理信号的连续采集并放入F149的数据缓冲区内,但对经识别连续正常的生理信号采用相对长的存储时间间隔,而对识别到的异常生理信号进行连续实时记录(即采集到多少数据就连续存储多少数据)。这样可以有效节省数据存储空间,并降低了平均功耗。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