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方式,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作用
1.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2.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 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1. 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2. 2006年2月15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3.
组成成分:基本准则(1)、具体准则(41)、应用指南、解释;
4. 基本准则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
5. 基本准则的作用:统御具体准则的制定;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6.
《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年10月18日发布
第二节 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财务报告目标
l 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目标应以恰当方式有效反映受托者受托管理委托人财产责任的履行情况。
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应当向投资者等外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尤其是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评价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l 我国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规定
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投资者(首要)、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
会计基本假设(4
个)
l 会计主体
定义: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
与法律主体的区别:会计主体(母公司;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法律主体(法人)
l 持续经营
定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l 会计分期
定义: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区间。
常用区间:年度、中期(半年度、季度、月度)
l 货币计量
定义: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会计基础
l 定义: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l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前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l 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
定义: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是否和费用等的依据。
使用对象: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科比;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
六、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注释: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及也不能低估资产或者收益、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或者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四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l 会计要素
定义: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按性质分类:1.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的确认条件:1.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1.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法定义务/推定义务-例如保修服务);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的确认条件:1.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构成: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确认条件:取决于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1.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的确认条件:1.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与利得的区别:非日常活动行成的应该计入利得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1.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确认条件:1.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与损失的区别:非日常活动行成的应该计入损失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定义: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构成: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日常活动形成)、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非日常活动形成)等。
确认条件: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l 历史成本
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
l 重置成本
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
l 可变现净值
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l 现值
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l 公允价值
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其他的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非绝对)。
(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五节 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及其编制
定义: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含义:1.
对外报告,服务对象主要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2.应当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3.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
二、构成
l 资产负债表
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以及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等
l 利润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评价盈利能力及其构成和质量
l 现金流量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评价现金流、资金周转情况
l 附注
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l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