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13》:有没有结局?

2019-04-13 12:28发布

我想写一个既有内容、又无剧透的书评。

今日在图书馆闲逛,发现了一本封皮破旧的书。拿起来,发现出版日期意外地近,是2014年的。两年时间,封皮都被翻烂了,可见非常受欢迎。 我从一开始就被书名吸引,这让我回想起大学模电和数电课上看的《悖论简史》。别的课我不看,一到这两门就掏出来——我现在已经回想不起,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怪癖。书本身不厚,但写得比较艰深的,翻译得也不好,边读边想,每一页都要看很久。前后一共看了一学期,课程基本没怎么听,考试险过。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也对同类书名敏感。 再看到作者是东野圭吾,于是便果断借了。

开端

坐在黑檀木桌前的大月(首相),猛然将椅子反转过来。魁梧的田上站在他面前,有点驼背。 “堀越到底有甚么事?是核能发电又出了甚么问题吗?” 堀越忠夫是科学技术政策大臣。大月想起前几天,他出席了国际核能机构的总会。 “不,好像不是那种问题。与他一同前来的,是JAXA的人。”
如果细看,这个开头其实有几处有趣的点,不过我的焦点迅速聚集到了JAXA。我就是JAVA的人啊!
“贾克沙?” …… “啊,这样。那边的人找我干嘛?为了H2太空火箭吗?” …… “那是甚么玩意?”大月不由苦笑。这些字眼的意义大大超过理解范围,显得滑稽。 …… “你没有先问问详情吗?” …… “嗯……” …… “怎么,他自己都没搞清楚,却要叫我去见那种人?” …… 听到地球这个字眼,大月挑起一边眉毛。 “如此说来,是地球暖化的问题喽?”
首相大人这是什么态度,非常显然。
“……换言之,同样的报告也会在白宫进行。” “白宫?你是说会直接向美国总统报告?” “好像是。” 大月从椅子弹起。 “早说嘛。”
从椅子上弹起…… 我们经常看到美国人调侃他们的总统,每次都有别样的趣味。这一时尚已经风靡到了日本,不知什么时候能漂洋过海。

3月13日黑 {MOD}星期五,13时13分13秒

“日本时间,三月十三日十三点十三分十三秒。”大月看着备忘录说。“接下来那十三秒,对地球来说将是决定命运的时间。”
作为一个没读过圣经、不过圣诞节、对西方文化没有太多了解和认同的中国人,我对所谓13号星期五,没有什么感觉。不过,要是想吸引西方读者,总是得挠到他们的痒处。出了些不合逻辑的怪事,总要有个13在里面作祟,才能符合逻辑。 不算“首相”这些跑龙套的,连主要角 {MOD}都是13个。本来读着读着,发现只有十一、二个幸存者时,还略有些惊讶,赞了一句“不落俗套呀”。结果,半路上果然又强行加入一个。 与老外相比,俺们中国人喜欢6、8,崇拜9、十,迷信5、7,害怕4,讨厌3,鄙视2,追求1——这真是一件令人2333的事。 对了,为什么是“日本时间”呢,难道不应该是华盛顿时间吗?

P-13现象

P,即是Paradox,悖论。 P-13,这个词体现了科学和迷信的结合。 P-13现象到底是指什么?
“以上就是P─13现象的概要,此现象的发生机率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五,这是电脑运算出来的答案。美国与英国,还有中国,都做了相同的计算,最后做出的结论都一样。”他如此总结,直到最后都保持着拘谨的口吻。 宇宙科学研究总部部长永野,把脸转向保持沉默的大月。 “刚才的说明,您能够理解吗?” 大月托腮,低声沉吟。之后,他看着坐在旁边的田上。 “田上,你听懂了吗?” 田上眨巴着小眼睛。
其实,我也听不懂。如果在场,我会说:“这么不科学的事,是在写小说吧?” 唉,人果然会随着时间而老去,随着老去而降低脑力。如果是以前,我至少会假装听懂了,然后滔滔不绝地写一千字简介。 序幕之后,13位主要演员都因P-13现象而登上了没有NPC的东京大舞台。

悖论

没看过书的读者,到这里应该已经猜到了,书名中的“悖论”,属于空时悖论。(没错,“空”在“时”之前,x、y、z、t。我大概只是在做一些无意义的坚持吧,显示自己读过某些科普刊物。) 悖论,一次又一次地拓展人类的认知。而真正的悖论,从来没有被解决过。 随着相对论的提出,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也被探讨,世间多了一个“祖父悖论”——你回到过去杀了你的祖父,你再回现在时还能存在吗。而至“薛定谔的猫”(),这世上又多了一类悖论。 为了解释两个悖论,那一代顶尖科学家争论不休。休·埃弗莱特于1957年提出平行世界的理论,似乎可以做出解释。
  1. 你杀了祖父的那个世界没有你,而你回到的那个世界,你祖父不受影响——不管你和你祖父有多大仇,都阻止不了他和你奶奶生你爹。
  2. 在没观察猫时,薛定谔的猫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而在有人观察猫时,世界发生了分裂,两个并行的平行世界于此时产生:其中一个世界里猫死了,而另一个里猫活着——但不管怎么说,“薛定谔”这名字,在喵星人的历史里算是遗臭万年了。
虽然科学界对这个解释不满意,但文学界满意极了! 近期看的另一本《第十三位名侦探》里,作者山口雅也在1987年不惜笔墨地写道:
我们的话题,不妨便从“猫”展开。一九二七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了震惊全球的“测不准原理”,随后又有“薛定谔之猫”这种有趣的佯谬。既然这部小说并不是物理学的科普读物,所以本作者势必规避那些对量子力学的长篇大论,否则难免会惹得读者不快。因之,我们只简单讲讲这个新奇的理论是如何激起了千层浪,让全不相干的诗人和梦想家们获得了争奇斗艳的舞台。 有关那个“猫佯谬”的背景知识大略如下:一只猫被放进了箱子里面,其生死完全是由箱子中的放射性物质决定。一旦那物质衰变,猫就会中毒死去。直到观测者开箱确认之前,猫都是生死不明的状态。如此一来,便有了两个宇宙。一个宇宙里面是高兴的观测者,意味着活着的猫;另一个宇宙里面则是伤心的观测者,意味着死去的猫。 换言之,如果电子要跳到另一个能量层却失败了,一个新的宇宙便会随之而来。(读者能理解乎?)这个划时代的学说不仅让科学界异常惊叹,更让喜好幻想者欣喜若狂——虽然他们的理解未必正确。 那些躲躲藏藏、对现代科学避之唯恐不及的空想诗人所描绘的幻境——和“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就这样被现代科学给证实了。最尖端科技的知识体系无法再否认世界经常存有分歧的可能。而且,除了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很可能还存有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第十三位名侦探》的背景,直接明确说架设在福尔摩斯是真人,而且干掉莫里亚蒂活着归来的英国。过程和结局,也是非常的曲折离奇。 而《悖论13》的13位主要人物,则因为一个叫P-13的现象,出现在没有活物的东京大都市中,面临异乎寻常的天灾,以及广阔浩瀚的孤寂。 其他人都去哪儿了? 还活着吗?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还能回去吗? 今后怎么办?

主人公:久我 冬树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穿越了某种东西。头颅到胴体、双腿,逐一贯穿某种看不见的薄膜。同时,他也感觉到某种东西贯穿了全身。那个东西甚至连每一个细胞都一一穿越。
整本书,总体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察,主人公久我冬树的视角是比较多的。 不过,除了透明主角光环以外,他也只起到承载传统价值观的作用。 什么是“透明主角光环”呢? 主角光环一般分两大类。 一是正向光环。主角的身边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总是能顽强地活下来。只除了几类例外,比如主角的师傅、值得尊敬的长辈、以及最好的朋友兼情敌,他们倒是经常死得轰轰烈烈。 二是逆向光环。主角反正是不会死的,但是主角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最终,死得只剩主角一个人。而且,女主角(如果主角是女,则是男主角)要么是第一个死的,要么是最后一个死的。 不过,写实类的小说,主角要么没光环,要么通常是第三类光环——透明光环。身边的人,敌对的人,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不了,反正主角是不会死的。而且,主角死不死,对剧情没什么影响——本书就是了。所以,本书主角没什么好说的,就说到这。 在此,我不想讨论自己深恶痛绝的第四类光环:配角不怎么死,主角反而会死。然后如糖葫芦一般,死完再找一个主角接着带剧情,一个接一个地死。读者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作品。

希望你们扮演夏娃

悬疑也好,科幻也罢,都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元素罢了。我揣着一个装了几个G的YY爽文的手机,跑到图书馆找书看,不是为了这些来的。 对现实的刻画、对人性的拷问,这是普通YY爽文所没有的。在这一点上,几个G也比不上100K。
冬树放声呐喊。那是野兽般的吼叫。纵使他想压住这冲动,嘴巴也违反他的意志,大大张开,让声音自喉头深处不断冒出。当他吼完后,一阵剧烈的晕眩袭来,他当场蹲下,抱住脑袋。
如果这世界忽然只剩你一个人,大街上的衣服随便穿,超市的食物随便拿,想干什么干什么,你会开心吗?你会崩溃吗?
“简单说,”山西繁雄继续说,“我是在问你,有没有可以让她安乐死的药?”
在这个时代,安乐死仍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可是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安乐死,只有各种“痛苦死”,该死的必须去死。人类在物资充沛的情况下,已经开始讲究人道、人权,而如果物资忽然又不足了,这种“文明”,还能保持吗?
“活着做甚么?这样活下去,能有甚么好处?”
有人不堪重负,为独生所苦。
“刚才,我说要打造新世界,但那并不只是要务农。我们必须制定各种方针。这里没有政府也没有公务员,所有事情都得靠我们自己决定。说穿了,我们等于是一个村子。为了让村子永续经营,大家必须发挥智慧。”
也有人奋勇向前,为自立而狂。
“我没把你们当成工具。我只是希望你们扮演夏娃。”
如果人类快灭绝了,男人,你是否愿意扮演亚当;女人,你是否愿意扮演夏娃? (你问我?我当然愿意扮演亚当,只要“夏娃”们长得还可以,嘿嘿。)

有没有结局?

有,还是没有呢? 认为“有”的,想想时间线;认为“没有”的,想想记忆线;没看过的,一边儿玩去。 有,还是没有呢?

其实,我觉得好的书评有两类。 一是,书本身有些价值,但不值得细读。所以提炼精华,写成书评,让人看完一篇书评,便不用再去看书。 二是,书本身值得一读,书评只是“广告”。看完书评,其实什么也没看出来。只是勾起了肚子里的书虫,没看过的想看一遍,看过的想再看一遍。 唉,不知道出版社欠我多少推广费。

以我日渐降低的智力,无论是现在还是巅峰时期,都没理解薛定谔在说什么。 在微观世界,为了解释微观粒子的现象,你提出波函数,这没问题。为了求波函数的通解,你把所有不相关的特解作为基,叠加表示通解空间,这是成熟的数学方法,也没问题。为了解释物理现象,把作为空间基的特解称为态,把结果称为态叠加,我至少可以假装自己理解了。然后把微观的现象,通过理想装置引入宏观,企图把微观现象和概念扩展到宏观,我就不理解了。 猫的死活虽然与量子态相关,但猫本身为什么要有量子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这一普遍的宏观现象,就因为你还没有观察就不成立吗? 那么,我用量子装置抛一个硬币,在硬币落地停稳前,即使你死死地用肉眼盯着它,是不是也处于正面和反面的叠加态?肉眼不能让硬币停下,而空时可以。当观察者的“观察力”不足时,唯有依赖空间的广大、等待时间的流逝。而空时的概念,在平直的宏观世界中,与我们普通人理解的相同,与微观世界不同。宏观世界中,让波函数坍缩的,不是观察者,而是空时。 从另一个角度讲,宏观也有一些需要理论兼容的实验现象。
  1. 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
  2. 猫活着可以死,死了不能再活。
猫死不死,只在于致死装置是否有被触发。而量子态坍缩、有明确结果之前,不会触发。所以猫一直活着,直到出了结果,并且是喵星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那之前,猫只是可能会死罢了。而“活着但可能会死”,是所有生物的普遍状态。 量子理论建立之初的契机,是微观与宏观的实验现象有别。在建立了迥异于宏观的理论后,又尝试从微观推演回宏观,即薛定谔的猫。但正由于宏观与微观有别,所以并未产生悖论,只是说明量子理论解释不了宏观,正如牛顿力学解释不了微观一样。 薛定谔在这一点上,忽悠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