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创业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陈欧曾在回复王思聪关于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质疑。
一路伴着质疑前行的街电,近日在专利战上败下阵来。面对产品下架的法院判决,街电选择以小模块绕路的方式应对。
只是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可绕,ofo、哈罗的前车之鉴让它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产品、创新与运营。
没有成不了的行业,只有成不了的企业。
面临产品、管理、运营等方面的问题,街电将何去何从?
01|街电的专利落败
近日,街电与来电的专利纠纷案终于告一段落。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街电停止侵权行为,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制造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 并赔偿原告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经济损失共计200万元;街电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即12月21日前)停止使用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
这场纠纷起于2017年。
当年5月,来电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街电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涉案专利为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专利号ZL201520847953.1和吸纳式充电装置,专利号为ZL201520103318.2。
这两项专利被应用在“Anker设计12口”产品中。吸纳式充电装置,指的是运输充电宝的导轨,消费者扫码后,由该导轨自动将充电宝由设备中送出或送进;充电夹紧装置,指的是对充电宝固定进行充电的定位装置。
今年5月25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来电与街电专利侵权纠纷系列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街电专利侵权成立,要求街电产品下架并且赔偿人民币200万元。
11月22日,北京高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街电败诉。
12月11日,街电COO何顺发布了内部信,
信中,他将此次诉讼和败诉称为“我们的专利战在关键时刻出现意料之外的大转折”。
所谓“意料之外的大转折”,与街电在专利战中的策略有关,它本想继续通过“专利无效”躲过专利正面战,结果发现这是一场它必须经受的战役。
毕竟,对现代企业,尤其是对共享充电宝这样带有技术属性的行业来说,技术无疑是影响它们生存的关键要素之一,专利战也不可避免。
成立较早的来电,于2014年8月开始运营,早早地开始了在技术与专利上的布局。
资料显示,来电自2015年2月开始专利申请,是最早开始专利布局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截至目前,其专利申请数已达到150余项,而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已达到81项。
2015年4月17日,来电第一批设备面世。
自此,共享充电这个概念在惯会“模仿式创新”的中国创投圈快速落地生根。
接下来的半年,一批共享充电宝公司纷纷加入战局,其中就有成立于2015年11月的街电。
同时,已构建起专利围墙的来电,开始了自己的专利维权之路,先后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发起多次专利诉讼,街电正与其在专利上展开了大规模的交锋。
2017年5月可谓是“多事之秋”:月初,聚美优品宣布以3亿元收购街电,月底街电原有创始软件团队与硬件负责人集体离职;来电对街电的专利诉讼于这个月开始,月底,陈欧宣布以1亿元收购了被街电封为“共享充电宝之父”的刘同鑫名下的三项专利,并称之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核武器。
当时,陈欧甚至一度乐观认为其所收购的专利就能成为阻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武器。其法务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取得刘同鑫先生的所有专利之后,我们认为,共享充电宝的战争基本上可以结束了。”
结果显然并非如此。曾想以专利结束战斗的街电,在此后的专利战上似乎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专利方面的专家表示,
在“专利战”中,当被其他企业提起专利诉讼时,企业通常的做法是专利反诉。
而街电也不例外,用耗资亿元收购的上述三项专利起诉来电,时隔一年半,这三项专利的符号意义与声势远大于实际,以此进行的专利反诉也石沉大海,并未狙击到对手。
据介绍,街电购买的三项专利分别为“一种手机电池的充电箱、一种可识别身份的手机充电电池及其识别方法、一种手机电池充电更换系统及充电方法”,适用范围较窄,更多地集中在手机电池上。
“与行业现有的任何解决方案均相去甚远,难以作为行业竞争武器,更不用讲‘核武器’了。”来电科技CMO任牧对其如此评价。
因此,街电在专利战中的战术以“守”为主,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进行宣告无效博弈,将对方专利无效,从而试图在专利诉讼中赢得胜利。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文件显示,在部分来电方面提起的专利诉讼中,法院裁决的依据正是“专利无效化”。
判决书显示,此次专利诉讼,在街电方面的辩解中,除了自身没有销售产品、赔偿金额过高等因素外,它同样提到了非有效专利。
显然,从判决结果来看,其“专利无效”策略在此次诉讼中并未胜出。对曾想以专利无效结束战斗的街电来说,面对拥有150多项专利原创的对手能否取得胜利,似乎不难下结论。
02|影响不止于产品
“判决对我们不利”,何顺在内部信中提到。虽然街电以“原告请求的赔偿金额过高”做了法庭辩解,但显然何顺指的并非200万元的赔偿。
对它来说,这场裁决影响更大的地方在于“产品下架”。据一点财经了解,按照法院判决要求,街电需要在30日内停止使用侵权设备,即12月21日前。
而截至目前,其产品并未下架。
街电找到了一个绕过此次专利的方案——
在内部信中,何顺表示,“专利涉及的技术功能非常局部和微小,很容易规避”,已“找到快速便利的升级方案”。
同样的,截止目前,其所谓的“升级方案”并未实施完成。街电方面在接受一点财经采访时强调称,“在进行中”,“短时间能完成”。
虽然街电方面强调“涉及到官司的只是部分产品的很小一部分零件”,不过街电“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是其铺设最广泛的终端设备之一,结合城市和投放数量,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小工程。
官方数据显示,
街电已进驻300多城市,根据媒体报道,其投放市场的设备数量有近百万台。
当然,对街电来说,侵权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远远不止设备和产品本身,公司运营、合作伙伴、资本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
近日,曾有多位街电广西商户爆料,当地与街电合作的商户均已收到街电服务商关于撤下街电产品的内部信,并提醒之前有返佣的商户先进入街电商户助手后台提现。
此内部信提到:近期街电总部被告侵权一案,街电败诉已尘埃落定,北京法院要求街电短期内下架侵权产品,现在街电已经处于动荡,南宁最大维护运营团队已经解散,现基本处于无人维护状态。
“终审结果出来后,广西地区的街电运营团队就解散了。”有运营商透露。据了解,街电采取的是直营+服务商的运营模式,而广西市场中,服务商比重高达70%-80%。
对此消息,街电方面向一点财经提供了南宁讯奥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声明——该公司是街电在南宁最大的服务商,负责街电在当地的运营与推广。
“本公司街电项目工作一切正常”,该声明表示。
不过,确实,从多次专利诉讼来看,受到波及的除了制造商海翼(街电股东),还有允许共享充电设备入驻的商户。一点财经了解到,曾有商户因摆放侵权共享充电宝产品被起诉,并被索要20万元赔偿。
对于此次侵权败诉后街电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即模块升级方案,也有部分商户存在疑虑。
据法律专业人士介绍,侵权与否并非由街电单方面来判断,而需要法院或者行政机关认定,企业单方面的动作与声明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上述法律专业人士补充道,一部分商户如果继续使用侵权产品,很可能面临 “共同侵权”。另一部分法律意识较强的商户,在得知其中的法律风险后,对引入产品的积极性将大为降低。
另一方面,对于竞争激烈的共享充电行业,整个行业来看,能否自给自足实现盈利的企业良莠不齐,资本仍然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何顺在公开信中也着重提到“资本关注”。
有接近街电的人士透露,今年5月,街电曾非常接近一笔来自蚂蚁金服的融资,项目已进入尽职调查阶段,但这笔融资最终因它在专利案一审中败诉而不了了之。
在互联网、科技等多个行业中,侵权案、专利案时有发生,且正在快速上涨。
以深圳市为例,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共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106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5.4%,已超过去年全年立案数(896件),其中商标案件720件,专利案件307件,版权案件41件。
在这背后,中国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与政府,对专利“侵权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同样资本与投资方也越来越看重专利与创新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投资参考中的重要因素。
虽然也有企业拿着侵权设备大肆开拓市场,但其受到的社会、资本压力正在增加,毕竟没有资本会愿意投资一家侵权企业。
03|成不了的街电?
因自带网红体质的王思聪与陈欧之间的一番交锋,街电似乎一直离不了外界“能不能成”的质疑。
从被聚美收购后的创始团队离职,到与同行的多次交锋,再到新的管理层动荡,它似乎一直负面缠身。
近日有消息称,去年上半年由淘票票到街电的CEO原源早已离职,目前由副总裁何顺全权掌管公司业务。
“CEO离职的谣言传出来的时候,我们CEO还刚和杭州团队进行了团建”,街电方面在回复一点财经采访时表示。
不过上述消息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4月,原源在其朋友圈曾大推其印度新项目,即“小视频风口”的新业务。而街电并未开展该业务。而此时正是街电被诉侵权的关键时期,原源在此时高调宣布新项目似乎有想与街电“保持距离”嫌疑。
根据企查查消息显示,原源今年2018年3月份就已注册杭州抬手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原源还注册了杭州红移趋势科技有限公司,参股了杭州增量律动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均没有街电公司。
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原源以股东、法人身份成立了多家企业,比如宁波顺翼达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上海林籁企业管理资讯中心、南平仁干企业管理中心等,企业经营范围均为企业管理咨询、商务咨询等。
同时,原源以街电CEO的身份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在去年12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此后并未公开发声,此次专利败诉发声的也是何顺。
“在公司面临重大事件时,通过内部信方式传递政策,一般都是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名义发出,由副总裁代表企业发内部信的情况此前确实不多见。”有企业高管在接受一点财经采访时表示。
在管理层动荡破朔迷离之际,街电的运营也越来越受到考验。
2017年5月,聚美优品收购街电,从此街电开始快速市场扩张。当年5月,它推出了服务商政策,具体来说,自营团队负责开拓重点渠道,服务商负责开拓长尾渠道。
网络信息显示,街电正在福州、无锡、兰州、郑州、常州、昆明等地招聘KA经理、BD经理、渠道经理等,其中,在兰州,其渠道经理职责主要是协助管理服务商团队;在郑州,它招收的是直营BD经理,主要职责是开发新商户,维护现有商户。
这种直营+服务商的模式,确实保证街电快速扩张,但同时也为其运营埋下了隐患。
“服务商运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按规则高效管控设备投放与维护。“街电方面向一点财经表示,其弊端是积极性没有自营团队强,习惯标准化作业。
同时,由于服务商收入结算包括一次性设备铺设奖金,以及后期参与运维的营收分成,导致其更重视前期的设备铺设,而很可能忽视后期的运营效率。
它的这一路径其实更倾向于共享单车中的ofo,盈利来源单一,依靠用户付费,同时快速抢占市场。
在判决书中,街电表示,到今年3月,共享充电宝首先要进行大范围的产品布设,目前街电公司尚处在布设阶段,尚未从该项目中获得收益。
到12月,在公开信中,何顺透露的盈利情况是“连续数月实现规模化盈利”,有“正向现金流”。
但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其盈利路径无疑很长。2016年8月,来电宣布实现首次盈亏平衡;怪兽充电方面向一点财经表示,今年总体流水不错,全年有一定盈利。
同时,服务商的存在也让街电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问题,比如天眼查显示,街电还发生了与湖南众巢地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合同纠纷案。
04|共享充电宝与百亿市场规模
最近,“共享经济”久违地重回公众视野,只是这轮回归伴随的是衰弱与退出。
在很多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很可能在走共享单车的老路。在ofo、街电等大堆负面消息传出的背景下,很多人对“共享”产生质疑。
其实大可不必。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8年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接近1.64亿人,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2.4亿,整个市场租借日单数为1575万单,按照每单最低2元消费计算,市场规模达百亿。
同样是“共享‘商业模式,与单车不同的地方在于,共享充电运营维护成本相对更低,而单车动辄骑坏,并直接报废,其寻找设备和维护的成本更高。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百亿,而目前行业第一梯队仅有四家企业——来电、小电、怪兽和街电,
即使按照现在资本助推的速度来预判,市场供应仍不能满足,行业的前景空间非常广阔”,任牧向一点财经表示。
此外,随着专利战打响,未来行业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必定会加强,行业的准入门槛也会越来越高,共享充电宝将会是一个创新价值真正回归实业的技术行业。
有共享充电宝从业者向一点财经分析称,很多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从天堂坠入地狱,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商业模式不成立,脱离资本后就无法独立运营。
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起来的企业。
对周边用户调查后,一点财经发现,共享充电宝的需求确实存在:有人忘充手机,有人外带充电宝,有人忘带充电线,有的手机电池出现问题……
这也决定了,
设备铺设越多,对运营的要求越高。
当然,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处于头部企业扩张版图的阶段,当前,共享充电宝的很多玩家来自O2O领域,进入新的行业后,他们会天然地形成路径依赖。
比如行业中出现的给商家分成或入场费的做法,它本身将对整个行业的财务模型及竞争环境带来恶劣影响。
“从大环境上看,互联网越来越不欣赏‘烧钱’的公司了。”另一行业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单纯为了互联网效应,为了多,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与创新。
以街电此次的专利诉讼为例,随着行业技术与产品的门槛逐渐提升,那些创新的企业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当前整个国家、社会对创新与专利的严肃态度,也将让侵权更难以存在,相关企业也将会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05|结语
2017年上半年,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被人问的最多的是“除了充电宝和人工智能,还能投点什么”,他将其称为是“中国TMT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
众所周知,下半年新零售成为资本宠儿。
风口从来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理由。当风口退去,企业的内核早晚要暴露出来,它将决定这家企业能否长久。
中国轻的企业和领域几乎已经完全被其他人占据,竞争来到了不那么好做的“重”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科技、专利、创新成为越来越常被提及的词汇,成为企业“硬核”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一点财经(yidiancaijing)
作者:邱 韵
编辑:刘 煜
封面:陆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