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牛人
2019-04-14 12:00发布
生成海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牛人
“牛人”一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技艺的高超,这个词来源于哪里?“牛人”这个词最早是形容谁的?如何才能成为牛人?这篇文章将解答这些问题。 翻开《庄子》一书,在第三章养生主中,有以下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是战国时期的梁惠王。古代有家丁,其中有一种家丁专门负责做饭的,称为庖丁。有一天,一个庖丁给文惠君表演解剖牛,庖丁的手脚、胳膊、腿、膝盖、肩膀配合非常灵活,就连割牛肉的声音都与林中伴舞乐器配合的非常和谐。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文惠君见了非常高兴,对庖丁说:厉害!你的技术怎么练到如此高的程度?庖丁放下刀对文惠君说:我所爱好的是“道”,然后技术才有进步。我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无非就是一整块牛肉,三年之后,见得就不是整块牛肉了,而现在,不用眼看,凭感觉就可以了。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继续说:)良好的庖丁一年换一次刀,因为他们是用力割。一般的庖丁一个月换一次刀,因为他们是用力砍的。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解剖了数千头牛,刀刃依然像刚从磨刀台上磨出来的一样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牛的骨骼之间有间隙,而刀刃很薄,薄薄刀刃进入到骨的大间隙中,在骨缝之间就有足够的游动空间!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依然像新磨出来的一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得到了四个成语: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作者按语】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到:想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人,在道和术方面首先要侧重于道,了解事物的规律之后技术自然就长进了。所以,庖丁在受到梁惠王夸赞之后,他第一句话便说:“臣之所好者道也”,从庖丁的回答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庖丁是一个重道的人,所以他的技术才能如此的高超。族庖用刀砍,良庖用刀割,善庖用刀游。用的刀相同,而结果大不同,何也?道不同也!先道而后术,善也!道与术之间的关系如何?《道德经》会给我们哪些启示?见博文《术为子而道为母》。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