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个人先表达一下对现今媒体的无奈,因为很多媒体似乎在尽力想把马加爵摸白,然后对于马加爵的遗书大书特书,但真实情况我们如果相信马加爵的一面之辞必然会对我们的分析造成误差。因为人总是说对于自己有利的事实,一如《罗生门》的剧情。‘
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首先马加爵马加爵不是农村人,他居住的马二村是个城郊社区。马加爵在重点高中就读,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他有电脑、有U盘、玩网游,经济上不富裕也不十分拮据。马加爵杀害的四个同学,全是真正的农村孩子,至少没一个如马加爵这样住在城郊的。唐学李家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老窝乡崇仁村。唐学李本准备报考研究生,因家里负担很重,为供他和弟弟读书欠下一大量债务而放弃了考研。龚博家住汉中市勉县老道寺镇丁家庄。龚博是家中独子,全家4口人,爷爷年老体弱,父母靠种田和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和供他上大学。被杀害前,龚博已经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杨开红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红塘子村人,苗族。杨开红,家境十分贫寒,上高中时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学资助的。邵瑞杰是广西梧州市蝶山区夏郢镇周睦村人。邵瑞杰家境困难,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外借了7000多元,之后又陆续贷款了1万多元。马加爵没有被长期欺负,杀人的起因只是和邵瑞杰有一场牌局上的争吵。 以上事实已经在天涯论坛以及知乎上已经被辟谣。 所以现在来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进行分析。我分为生理,心理,社会(社会变迁,家庭),自然等因素。 首先是生理方面 网络上我只搜索到一幅马加爵的肖像,但从面部来看看得出马加爵的身体应该是挺不错的,至少不是那种文绉绉的类型,另外马加爵爱好打篮球,而且据同学称他打篮球是脾气火爆,常常与人发生肢体冲突;为他锤杀舍友奠定了生理基础。 然后是社会因素的分析: 首先不说马加爵,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其实都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当中,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常被用来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尤其是特指对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转型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社会阶层,逐步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体制。 首先是社会转型对于家庭的影响,例举新中国的一系列大事件:新中国成立,然后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最后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整个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起到了深重的影响,比如说可能我们爷爷的童年时战争岁月,那么我们爸爸那一辈就是土地改革,大搞集体化,到我们这一辈就是改革开放,然后上学,三代人巨大的人生经历的差异导致了严重的代际隔阂,这些隔阂导致家庭里面的很多问题,在家庭社会工作里面我们有了解过家庭里面的创伤是可以一代一代向下传播的,就像是如果爸爸童年受过家暴,那么很可能他会对自己的孩子家暴,在我们父辈经历的巨大变迁中,几乎很少有人的童年时一帆风顺的,所以导致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然后产生所谓的家庭教育错误行为的代际传递。李玫瑾的文章中说马加爵遇事及其情绪化:“他在中学时期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连续剧发生冲突,而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指爸爸)……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这段文字一方面反映了马加爵心理上的极端情绪,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父母对于马加爵的教育其实是很成问题的,由精神分析理论可知,在儿童的社会化开始之前,男孩主要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内化形成自身的心灵力量,而对父亲由对抗发展至认同,并继承父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上面马加爵的日记可知马加爵并没有从父母哪里获得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这是他们家庭的问题,其实也是时代的问题。 再然后就是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问题,首先大学一般是在城市里面,农村大学生进入城市很多情况下回觉得如来到另一个世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平衡、不幸福感。另外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并且随着他们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就越高,因此不平衡感越强烈,让他们变得焦虑重重,急功近利,就越容易走极端。一般会有几种心理特点 (一) 自卑和消极。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间题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轻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 {MOD}调。 (二) 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间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间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暇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贫困生心理间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间题,当多种因索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 (三) 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四) 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如卫生、生活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其实,他们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各方面的贫困让他们更难使自身和这个社会相融合,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问题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社会原因是这个时代的问题,马加爵只是其中一个极端现象的代表而已。 对于马加爵本人的心理犯罪动机的心理分析 还是用弗洛伊德理论,也就是其实每个人都是魔鬼和天使的共同体,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内心的恶魔是属于本我范畴内的各种冲动,主要有性的表达和攻击的冲动,这些冲动不容于社会,所以人的自我和压制他们。被压抑的冲动会存留于潜意识中,并不会乖乖就范,一有机会便会寻求表达。梦,幻想,动作失误,遗忘,心理症状等的背后均有那些被压抑的愿望的或冲动。一个人会忽然冒出杀人的幻想,代表内心有强烈的破坏与嫉妒的冲动。从马加爵的日记可见一斑。 对于一个有成熟防御机制的人,一个超我不那么苛刻的人,能允许合理的愿望表达,这样,内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张力不高,本我的能量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但对于超我严厉的,对于本我总是强烈打压态度的人,往往过度压抑了内心的愿望,这些愿望一旦有朝一日被触发表达出来,便会做出极端的行为。从马加爵的日记可以看出马加爵自以为是国家的栋梁,一般超我很高,而且他的日记中就体现了他对于内心的那些杀人的愿望,他并不是加以疏导,而是用理性强制压制下去,故当他与舍友出现矛盾时终于爆发了,做出了极端行为。 另一个促成的心理因素是马加爵的生命观,在李玫瑾的论文中有描述,“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100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王菲有一首歌,歌词是:‘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其实,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真的,我现在有些后悔了。以前是钻牛角尖……”(参录音内容) 就可以看出马加爵的生命观就是人早晚都有一死,早死晚死差不多,这种对于生命极度轻视的态度也导致了马加爵在爆发只会想到杀人,在他眼中杀人很可能就是帮人家早点死罢了,没有丝毫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