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收购案尘埃落定,高通就得面对残酷现实,首当其冲的就是合并一家本身也还在消化大型收购案的欧洲半导体厂商之复杂任务──恩智浦半导体在去年12月才刚完成以120亿美元收购美国IC设计业者飞思卡尔(Freescale)的交易。恩智浦整合飞思卡尔的工作到今天都还在进行,而且可能还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该公司在呈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一份报告中提及:“这桩合并案牵涉两家过去各自独立运作、主要办公据点分处在两个不同区域的企业整合;我们正投入大量的管理注意力与资源来整合公司…”该档案指出:“我们预期完整的合并程序需要花几年的时间,一开始将集中焦点在管理阶层与程序的整并。相关工作正在我们所有的产品线与支持功能单位进行中,可能将为期数年的整合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品牌、产品与供货商选择的协调,以及系统整合与供应链的整合。”如上述的警告声明通常被隐藏在企业呈交给主管机关的报告中,而且不太会被舆论注意到。高通应该也知道,要合并一家拥有不同业务模式、企业文化,以及所处市场有着完全不同动能的公司,是一桩不得不面对的艰难任务。此外高通也将因为收购而进入自身经验有限的市场领域,并从一家无晶圆厂IC设计公司,变成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据点的IDM厂商。历史将如何评断这桩收购案?高通的投资人们是否会看到收购交易带来的回报是值得的?
卖方与买方的不同立场
想把自己用高价卖给高通的恩智浦,要面对的挑战似乎轻松得多。恩智浦半导体的前身,是在2006年从飞利浦电子(Philips Electronics)透过与股权投资者的复杂协议独立而出的飞利浦半导体(Philips Semiconductor)。Clemmer先前曾是股权投资者的一员,在2009年担任恩智浦执行长一职,在2010年让公司股票上市,并从那时候推动了多次组织重整、业务部门独立以及收购交易。尽管在数个半导体应用市场(汽车、数字连网以及安全身分认证)占据领导地位,恩智浦仍需要透过收购来扩展更大的市场版图,或者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买主之收购目标。目前恩智浦的负债仍然庞大(在截至7月3日的财务年度为83亿美元),而且在完成对飞思卡尔的收购之后,无力再承担更大规模的收购交易;于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恩智浦与另一家专长不同技术领域的更大厂商合并、或把自己卖给对方。高通则是毫无疑问已经准备发起一桩大规模收购案好一段时间;该公司的芯片业务营收成长率面临衰退,尽管IP授权业务仍然利润丰厚、持续成长。高通的CDMA技术部门在2015财务年度营收缩水了8%,从上一年度的186亿美元变成172亿美元;同时间其IP授权业务从76亿美元成长到80亿美元,但在中国却遭遇IP授权方面的挑战。所以,收购恩智浦是如何能缓冲消费性电子业务为高通带来的变动?这桩交易会是高通运用资金的最佳策略吗?让我们从高通如果收购恩智浦可以得到什么开始──高通将合并一家因为收购了飞思卡尔而在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排名第一的供货商;在2015年,恩智浦半导体营收达到61亿美元、利润为15亿美元,两者都是因为加计了在去年12月完成合并的飞思卡尔营收。不过恩智浦在2015年也有近10亿美元的非经常性支出,意味着该年度公司的净收入可能出现大幅降低,更接近之前一年的5.39亿美元。2016年,合并后的恩智浦-飞思卡尔营收运转率(revenue run rate)估计为近95亿美元,约是高通营收的三分之一,但这是一个很大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