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软藏在开发者文档里的Hololens的7枚关键细节

2019-07-14 00:24发布

原文链接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3039822/consumer-electronics/we-found-7-critical-hololens-details-that-microsoft-hid-inside-its-developer-docs.html (英文水平有限,就当为六级练手)
微软的营销部门把Hololens描绘成了一种几乎神奇的设备,认为它可以彻底改变我们与电脑交互的方式。这话确实没错。但当你花足够的时间挖掘微软的在线文档后,你会发现除了他的3000美刀的高价,Hololens在许多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 在业内,微软的HoloLens早就被大家熟知了。不过现在这些消息开始传递给开发者,大家都要开始学习、了解这个东西了。Hololens有几项重要的缺点和优势,你们可能还不了解。 可以理解,微软的Hololens通过一个透明的眼镜把其渲染的增强现实(虚拟)对象叠加在真实世界上,与Rift提供的用一个封闭式的不透明的虚拟场景(包络人眼)来展示虚拟现实的设计截然不同。当然了,毕竟价格上有所差异,得到的最终设备毕竟有所不同。(同学翻译,钱还是钱,与虚拟物体不同,不论你用什么设备虚拟出来的钱不能消费只供欣赏)
1. Hololens显著的低分辨率 到现在,HoloLens的硬件基础已经相当完善,至少整体而言是这样。他的核心是微软专门定制设计用于加载全息图像处理信息的微软全息处理单元(HPU1.0)。应用程序都在一款神秘的Intel芯片上处理,芯片32位,2GB内存(另外还有1GB的RAM用于HPU),同时设备配有64GB闪存,前置的2百万像素摄像机。微软官方发布的电池使用时间为2-3小时,不过你也可以在充电的时候使用它。 接下来就到了有趣的部分了。微软声明Hololens的光学器件包含了一对HD16:9的轻型引擎,且没有指定分辨率。在微软的网站上,微软声明HoloLens的”默认和最大支持的分辨率“是 720p 或者 1268 * 720,最低支持分辨率为 360p 或 634 * 369。微软坚持认为开发者在开发HoloLens应用时,最低应维持60帧/秒。当Hololens捕捉视频时,帧率将下降到30帧/秒。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都提供 1080 * 1200 的总分辨率和 90Hz 的刷新率,均远远高于Hololens。 也很难说这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微软的合作者 András Velvárt  指出,Hololens实际上能够达到 240 帧/秒,分配 60 帧/秒 到红 {MOD}通道、绿 {MOD}通道、蓝 {MOD}通道以及第二个绿 {MOD}通道(对A second Green Layer存疑,不确定其指代的是否为字面意义的第二个绿 {MOD}通道)。 微软的文档描述的非常详细,并尽最大可能来避免用户的不适,比如优先保证 60 帧/秒的帧率来消除视觉抖动,是肉眼看到的全息图感觉稳定。当我们进一步讨论增强现实和虚拟显示的时候,类似”jumpiness“”swim“”drift“这样的术语都被赋予了一些额外的含义。
2.微软期待开发者专注于“全息密度” (以下部分的全息图英文为hologram,也可理解做HoloLens程序或者其渲染出来的图像) 也就是说,微软期待我们能忽略像素的数量。当评估Windows全息体验时,微软希望我们能把关注点放在“全息密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全息图的亮度和美观程度。微软方面表示,HoloLens的”全息分辨率”为 230 万 “光点”,“全息密度”为 2500光束,即 2500 光点/弧度。 微软的发言人在开发者网页上解释了上述术语的含义:“一项好的全息体验的关键是全息图的光点足够丰富,也就是具有高全息密度,并能够被固定或者是锚定到你周围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将HoloLens设置为 2500 光束的最佳全息密度。光束和光点越多,全息图就亮越丰富越具体。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计算出来的 230 万”光点“显然超过了HoloLens实际渲染的可用像素(大概91.3万)。此外,有些全息图也只是占据屏幕的一小部分,比如程序主体部分只是一个机器人模型。一台PC(在我理解是其他虚拟显示设备)需要其屏幕上绘制出3D场景的所有内容,而HoloLens只需要绘制出一幅全息图就够了。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Hololens的透明镜片轻松的查看真实世界的场景。 这或许是Hololens架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但又有些偷偷摸摸的好处。Rift需要绘制每个像素,而Hololens最多只要做到为其最需要处理的地方保留其渲染能力就可以了。
3.Hololens全息图只能出现在一定的距离内 在我之前使用HoloLens时,我发现全息图总是只在一定距离内出现,当他们移动到靠近我眼睛的位置时便消失了。事实证明,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相同的效果。 微软认为,全息图距离用户的最佳渲染距离约为 2 米,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HoloLens的显示器固定在了这一光学距离。将全息图移动的过近或者过远,人眼的聚焦压力就会变得很大,并会因此而引起不适。HoloLens渲染的虚拟物体会在距离到达 1 米的时候开始明显淡出,并在距离到达 0.85 米的时候全部消失。 微软还解释了为什么HoloLens的视野似乎会收缩的问题,这是因为微软已经对其硬件设备进行了微调。 微软进一步解释了“将内容放在 2 米以内的好处还在两个显示器(个人理解为HoloLens眼镜的两个镜片)会在该距离处完全重叠。而对于该平面下的图像而言,当他们从全息帧的一侧移开时,会在其中一个显示器上消失,然而在另一个显示器上仍然可见” 换句话说,我们的一只眼睛能够看到全息图,而另一只眼睛不会。虽然这样看起来有点奇怪。
(图片来自原文,侵删)
4.严格限制游戏和应用程序的内存 Oculus Rift连接到PC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将作为一个外部显示器,从而不必要担心内存和存储等限制。而HoloLens是一个独立的移动计算机,可用存储空间和内存空间将作为它的一个真实关注点。 首先,HoloLens对游戏和应用程序的空间分配有很多的限制:900MB,一个相当慷慨的存储量,如果你认为HoloLens游戏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的话。但是我们要考虑到一些早期的微软HoloLens演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漫游的同时,天气软件关联着日历、视频,以及Skype。这样就有点棘手了。微软还可能会从Windows phone及其“里程碑式”应用中拿到一些应用放在HoloLens里,不过他并没有声明他会这样做。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微软会发布一些令人称赞的HoloLens游戏,同时微软会希望开发者在开发的同时借鉴这些例子,并作为一些基础功能。 微软似乎有可能通过其集成的802.11ac连接,将数据流即时传输到HoloLens来解决这些限制。但是不要期待你能够在HoloLens上玩类似“使命召唤”这种游戏,这是不可能的。
5.HoloLens可能会“杀掉“你的应用来维持自身运行 即时HoloLens的图形处理功能能够运行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微软可能也并不打算发展这一功能。而且,微软很可能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来杀掉类似应用。 不幸的是,虽然微软可能会通过32位处理器来处理应用程序,但是设备是被动冷却的。这也就是说,如果其内部温度峰值过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关闭有问题的应用程序。 微软表示,HoloLens”重要性能目标“要求它在橙 {MOD}到红 {MOD}的”危险区域“内花费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危险区域内会产生大量热量(如下图,来自原文,侵删),HoloLens当然会保护自己。这一点在HoloLens文档里也有说明”如果HoloLens超过了其散热功能,前台应用程序将被关闭,以使设备冷却“

6.HoloLens全息图像可以记录,但是只能简短的记录 微软允许应用程序捕获前置摄像头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您看到的全息图。微软将这个功能称为虚拟现实捕获,有两种启动方式:1. “Hey Cortana, take a picture [or video]” 2.通过HoloLens主菜单的导航(其实还有3. 通过电脑连接HoloLens控制台) 但是不管通过哪种办法,记录时长都被限制在3分钟以内。另外,当HoloLens在进行虚拟现实捕获的时候,它的刷新速率会下降到 30 Hz,捕获的图像和视频也是如此。同时,视频和图像的分辨率均为1408 * 792.
7.HoloLens可以远程控制 微软还为HoloLens定制了一个设备门户(HoloLens控制台)。虽然这好像有点笨拙,但是微软通过这个控制台来展示通过HoloLens视角来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控制台以后会只存在于开发者模式中,并成为一个消费者版本。在这项应用里,你可以将HoloLens连接到网络,观察其性能和温度的实时波动,命令其重新扫描房间,甚至通过电脑键盘发送一个浮在全息图中的文本。以及其他更加突出的功能,如提供HoloLens查看到的三维视角。
这可能并不足以抵消前面所述的HoloLens的各项限制,不过微软确实展示出了其对于HoloLens客户体验的精雕细琢与精心打磨。开发者应当对微软表示感谢,因为它将这样高级别的细节暴露给开发者们,而不是将其藏在隐码里或者其他权限保护之上。通过查看控制台,你可以通过查看微软的Windows全息页面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HoloLens并不会比Rift或者其他虚拟设备更好或者更差,微软也并没有此类打算,他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开发者们对于PC和手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开发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但是对于HoloLens来说,开发者们将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

更多信息请关注PCWorld(毕竟英文资料是上面来的…打个广告还是有必要[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