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电路仿真结果有疑问

2019-07-16 09:18发布

如图,所示的NPN和PNP组成的自锁电路,就我的分析看来两个三极管应该都是不导通,但是仿真的结果却不是这样(两个都是导通的)。请问是不是因为使用的器件都是理想状态导致的呢?而且我用tiNA-TI仿出来也是一样的结果。

1.png
2.png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6条回答
asgfafa
1楼-- · 2019-07-16 09:30
估计跟结电容有关吧
shsfsdfsg
2楼-- · 2019-07-16 11:10
两颗B丶E间都并联电阻,就可以了,吸收漏电流。
乔伊斯e
3楼-- · 2019-07-16 15:42
要在两个三极管BE之间并接电阻,释放结电容电量,要不然基极电位是高阻,容易误开启
1.png 2.png 3.png
三张图分别是闭合,断开,再断开的仿真
星星公交站
4楼-- · 2019-07-16 16:36
 精彩回答 2  元偷偷看……
李春明
5楼-- · 2019-07-16 19:06
同意二楼坛友的见解,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JQ_Lin
6楼-- · 2019-07-17 00:21
PNP和NPN三极管构成的自锁电路,如同可控硅的双晶体管模型。
一旦给过门极(Q1基极)信号,电路立即导通;即使撤销门极信号,也仍然导通;只有电流低于维持电流或断开电路一下,才能复位,回复到截止状态。所以将其称为“自锁电路”。

像灵敏型的可控硅一样,它可能出现误导通的问题。
【是不是因为使用的器件都是理想状态导致的呢?】
不是。
如果仿真使用的器件模型是理想的,就不会出现自行导通的问题了。
正因为仿真模型不是理想的,也有漏电流存在,所以,像灵敏型可控硅一样,漏电流从阳极(Q2发射极)流入门极(Q1基极),就足以使可控硅从阳极(Q2发射极)导通到阴极(Q1发射极)了。

为避免三极管的漏电流效应造成的误导通,可以在发射结并联旁路电阻,降低自锁电路的触发灵敏度。
较低的旁路电阻为漏电流提供流出的路径,可以改善阻断和关断的能力。

一周热门 更多>